参苓白术散临床应用心得
参苓白术散取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本方除治脾胃气虚以外兼有和胃渗湿及保脾之功,在临床中运用多端。本方是一首药物性味平和、温而不燥、补而不腻的临床常用方剂。因其组方严谨、配方精当,受到医家们的重视,沿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患。近代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亦将本方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及其他疑难杂症,临床只要辨证准确,应用得当,常可获得满意疗效。
案1:患者吴某,女性,65岁,患者于5个多月前出现腹水症状,到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示肝硬化,后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后症状稍有缓解,现患者在我门诊就诊;症见:患者神清,精神稍倦,面色黄,腹部鼓胀,按之如囊裹水,脘腹痞满较前有所减轻,下肢浮肿有所减轻,胃纳较前可,眠一般,小便少,大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缓。诊断:鼓胀-水湿困脾。处方:参苓白术散加白豆蔻10 车前草15泽泻15 鳖甲15(先下)猪苓15 桂枝6 茵陈蒿15 莪术5 川芎10 郁金12 茯苓15 莲子10七剂,水煎服日一剂。复诊:患者经治疗后,症状稳定好转,腹水症状较前减轻,下肢浮肿状况减轻。胃纳较前可,睡眠较前有所改善,服药后小便量增加。
按:该证为肝硬化,李师在临床治疗上讲究治病求本,臌胀的病变部位在肝、 脾、肾,基本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对于肝硬化腹水(臌胀)的成因, 因其病程较长,历代医家多归之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而脾虚最为重要。所以李师选择使用参苓白术散为主方,加入莪术、川芎以破血消积,辅以鳖甲软坚散结,诸药合用,正体现李师重视中焦在人体水液代谢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调理脾胃角度辨治以健脾利水的学术思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脾为后天之本,脾健则肝旺,气畅血行,气、血、水液正常循环和运行,“ 肝硬化腹水”之气滞血瘀水停则可迎刃而解。
案2:患者苏某,女性,52岁。症见:身倦乏力1月余,纳差,大便溏,四肢乏力感,无头晕心悸等不适,久睡而倦怠不解,小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缓。诊断:虚劳-脾气虚证。处方:参苓白术散加北芪15g 川芎15g 桂枝10g 白扣12g 牛膝15g 防己12g 车前草15g七剂,水煎服日一剂。一周后复诊症状基本好转,继续予七剂参苓白术散巩固疗效,嘱其加强日常活动,后未复发。
案3:患者赵某,女性,37岁。症见:大便一日2行,有少量粘液,舌淡苔薄白脉缓。诊断:泄泻-脾胃虚弱。处方:参苓白术散加厚朴10g 火麻仁15g 神曲15g 麦芽15g 内金10g 侧柏叶12g 槐花12g 山楂12g 白扣12g 藿香15g 川连6g 吴茱萸2g 七剂,水煎服日一剂。复诊已痊愈。
按:《景岳全书·泄泻》曰 :“泄泻之本 ,无不由于脾胃。”即认为脾虚是发生泄泻的关键。案2及案3的患者都有大便溏的症状,分析其病因病机为脾胃气虚,升运失调,消化与吸收障碍,则大便稀溏,即“清气在下.则生泄泻”。故此两例患者李师使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得到很好的疗效。
总结: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喜燥恶湿是它的生理特征之一。临床上脾病的证候多与湿相关,因而健脾、利湿密不可分,所谓“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而参苓白术散是健脾渗湿的良方,根据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理论,消化系统多种疾病均可出现脾胃虚弱的病机,用参苓白术散治疗每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