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痞证临床经验
痞证以自觉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痞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常伴有胸膈满闷,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稍舒,大便不调,消瘦等症。按部位可划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可称为胃痞。
李力强教授认为,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司水谷的纳运和吸收,清升浊降,纳运如常,则胃气调畅。若因表邪内陷入里,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等各种原因导致脾胃损伤,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即可发生痞满。本病的病机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治疗当调理脾胃、斡旋中焦、理气消痞,临床多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张仲景所创诸泻心汤是治痞满之祖方。实者施以泻热、消食、化痰、理气,虚者则重在补益脾胃。治疗中应注意理气不可过用香燥,以免耗津伤液,对于虚证,尤当慎重。正如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解读半夏泻心汤时所云:“中气既痞,升降失常,于是独阳上逆而呕,独阴下走而肠鸣,是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
李力强教授对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痞证有丰富的经验,尤善使用诸泻心汤,认为五泻心汤均为痞证所设,但各方的应用范围与方证特点同中有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均用于寒热夹杂痞证,半夏泻心汤证以痞满为主;生姜泻心汤证以肠鸣为主,重用生姜而化水气;甘草泻心汤证以下利频繁为主,重用甘草以补中气;大黄黄连泻心汤与附子泻心汤主要治疗热痞,其中附子泻心汤用于热痞兼有轻度阳虚者。五个泻心证在病因病机病位上有其相近之处,但同中有异,只有充分领会 《伤寒论》原文,方证对应,在临床上才能灵活应用、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