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肇庆医学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名医风采   >   省名中医工作室   >   正文

李力强名中医临床经验——疗胃脘痛临床经验介绍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8-23   访问次数:

疗胃脘痛临床经验介绍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不通则痛;或胃失所养,不荣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胃脘痛的部位在上腹部胃脘处,其疼痛可有压痛,按之其痛或增或减,但一般无反跳痛,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症状。

李力强教授指出,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多气多血之腑,主受纳及腐熟水谷,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本病的发生,多与外邪侵袭、饮食所伤、情志不调,及脾胃素虚有关。诸如外感寒湿热邪,抑郁恼怒,过饥过饱等,均可导致胃脘气机郁滞,不通则痛。本病基本病机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本病病位在胃,还与脾、肝、胆、肾等相关。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两者在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相互影响。《沈氏尊生集》云:“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胃气的通降和脾气的上升,有赖于肝气的疏泄,即所谓“木行土而达”,所以病理上会出现木旺克土,或土虚木乘。胆对胃气的通降和消化亦很重要,胆气不降,逆行入胃,胃失和降,气机不利,则脘腑作痛。《灵枢·四时气》云:“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而胆汁的正常排泄要依靠肝气的疏泄。肾为胃之关,脾胃之运化腐熟,全赖肾阳之温煦。因此,胃脘痛病变脏腑在胃,肝脾起重要作用,胆肾与之相关。但无论病因病机如何,病变脏腑之多寡,其共同之处在于最终会导致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这是胃脘痛的基本病机,也与“不通则痛”相一致。

李力强教授认为,胃腑气机失调,不通则痛是本病病机核心,因而治疗时当灵活运用“通则不痛”之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治疗方法是调理气机。在临床中常选用四逆散、逍遥散、乌药散、左金丸等调理气机的经典方作为治疗胃脘痛的基础方,以疏理肝脾,理气止痛。根据寒热和兼夹证的不同,随证加减。如脾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淮山健脾益气,助脾运化。阴虚者加麦冬、百合、太子参养阴和胃。湿阻者加厚朴、法夏、苍术燥湿醒胃。肝胃郁热者加丹皮、栀子、夏枯草清泄肝热。热盛加大黄、黄连清热泻胃火,但大黄用量宜小,一般3~5克同煎。食滞者加神曲、山楂、麦芽、鸡内金等消食导滞,健胃下气。若气郁日久、化火伤阴,有烧灼感,心烦易怒,口苦而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则重用黄连、山栀子、白芍,并酌情用滋阴益胃药,如石斛、沙参、麦冬、玉竹等。胃络瘀阻加丹参、降香、蒲黄、香附、乳香、延胡等活血止痛。胀甚加广木香、广陈皮、厚朴、枳实理气消胀。疼痛较重,加广木香、台乌、延胡索、乳香以理气化瘀止痛。嗳气多,配香苏散理气和中,加沉香、旋复花顺气降逆。泛酸多,或兼有嘈杂者,合用左金丸,辛开苦降,解郁清肝,降逆和胃,酌加乌贼骨、瓦楞子制酸止痛。对伴有胃食管反流、胆汁反流者,适当加大白芍量,或用半夏泻心汤加减。针对岭南地域特点,一般酌情配伍藿香、佩兰、白豆蔻等化湿、利湿之品。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常见口臭、痞满、便秘,配伍蒲公英、夏枯草,蒲公英是目前普遍认为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功效的中药,无耐药性,毒副反应少见。

办公地址: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正西路93号   电话:0758-2109638

邮箱:b2109638@163.com

  粤公网安备441202020000073号  粤ICP备05084249号
       信息管理:第二附属医院   网站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Copyright2024-2025 肇庆医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