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强主任医师从阴阳升降理解半夏泻心汤治痞证之病机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由上得出:天地相交、阴阳相交,自然界才会有云雨,从而使万物生生不息,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也就是说:人体发病大多缘于内在阴阳失调,气机紊乱,故恢复阴阳,平衡气血,以期为平,是中医的治疗大法。
半夏泻心汤是临床治疗脾胃病最常用的方剂之一,如果我们从阴阳升降来理解,就能更清楚地见到其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调畅气机,达到脾升胃降,心肾相交,疗效神奇的目的。
1、半夏泻心汤来源于医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
《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第十七篇: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这2条讲柴胡证误下后的三种转归及半夏泻心汤证的成因与证治。
病因: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是邪入少阳,误下后,可出现三种转归:
1.柴胡证仍在未生他疾,复与柴胡汤,得战汗而解。
2.误下后邪热内陷,与水饮互结形成心下满而硬痛的大结胸证。
3.误下后损伤脾胃之气,邪气乘机内陷,致寒热错杂于中,升降失常,气机痞塞,形成心下痞。
半夏泻心汤所治之痞,是小柴胡汤误下,违反了少阳“三禁”(禁汗、禁下、禁吐),少阳邪热乘虚入里,损伤心下脾胃,邪热犯胃,下伤中阳。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机,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导致脾胃运化呆滞,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故心下痞满;脾主升清,胃主和降,升降失常,浊阴不降则呕吐,清阳不升则肠鸣下利。
病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胃热脾寒)
病位:整个胃肠道。
主症:心下痞,但满而不痛,呕而肠鸣。
方证要点:干呕,心下痞满,肠鸣下利(上呕、中痞、下利的呕痞利综合征)舌苔厚腻而微黄,脉弦滑。
治法:和中降逆、化痰消痞。
处方: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
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化裁而来,不往来寒热,是无半表证,即去柴胡易以黄连;中阳不运故干姜易生姜。
方中半夏辛温为君,化痰和胃、降逆消痞;干姜辛开,辛温祛寒 、和胃止呕;二药合用温中散寒除痞。黄连、黄芩苦降,泄热降逆、清肠燥湿。 人参、大枣、炙甘草甘温补脾和中气、生津液,即可防芩、连之苦寒,又可制约姜、夏之辛热伤阴。半夏、干姜、黄连、黄芩四味是本方核心药,共凑辛开苦降之功。
全方的组方特点:辛开、苦降、甘调。
清代·汪昂《医方集解》 苦先入心,泻心者,必以苦,故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以降阳而升阴也;辛走气,散痞者必以辛,故以半夏、干姜为佐,以分阴而行阳也;欲通上下交阴阳者,必和其中,故以人参、甘草、大枣为使,以补脾而和中。
清·张锡驹在《伤寒直解》中云:“痞者,否也。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上下交,水火济谓之泰;天气不降,地气不升,上下不交,水火不济谓之痞。故用半夏以启一阴之气;黄芩、黄连助天气而下降,引水液以上升;干姜、人参、甘草、大枣助地气之上升,导火热而下降,交通天地,升降水火,以之治痞,谁曰不宜。”因此,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甘调,共成泄热补虚、升清降浊、散结消痞之功,开治疗脾胃病之一大法门。凡是见到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肠鸣便溏、苔薄白或淡黄、脉弦或弦滑者,病机属于寒热错杂、胃热脾寒皆可用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
医案:郑某,男,32岁,2017年6月11日就诊。间歇发生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两年余。近来发作更频,每一、二日便呕吐一次。呕吐物除食物外,伴多量酸水。平时口淡无味,食后胃脘胀满,郁闷不舒,心中嘈杂,腰痛,肢末欠温,大便尚可,小便清长,次数增多。唇色红赤,舌质红,舌苔薄白而滑,脉沉细弱。诊为土虚木乘,胃气上逆。治拟抑肝和胃。予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
半夏12克、党参15克,黄连、黄芩、干姜、吴茱萸各6克,炙甘草5克,大枣4枚。
6剂,一日一剂,一剂分两次煎服。
6月17日二诊:治疗以来,仅轻微呕吐两次。吐出物系清水、痰涎,夹少许食物,无酸味。心中嘈杂已除,但时时清涎自涌,肢末欠温,小便仍清长而频。唇色、舌质转正常,舌苔薄白而滑。予半夏泻心汤去芩、连,加附子、炒白朮、补骨脂各10克,煨肉蔻6克、肉桂3克(另冲),党参易为白晒参。嘱每三日服1剂,连服10剂,语症基本消除。
按语:本案属反胃,系脾胃虚寒,运化无权,升降失常所致。口淡、脘胀、肢末不温、尿清,脉沉细弱,乃一派虚寒之象,治宜温中补阳。唇舌红、心中嘈杂、吐酸,系内有郁火之征。总属脾胃虚寒,膈间有热,形成上热下寒,虚实并见之候。初诊以辛通胃之阳,苦寒以制肝之逆;次诊上热已除,倒逆之热渐缓,则宜专温其中下,故去苦寒之芩、连,加肉桂、附子、白朮、补骨脂、肉蔻以温中祛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