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强主任医师二陈汤临床应用心得
二陈汤出自宋代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系由唐代《千金方》温胆汤蜕变而来,方由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组成,即温胆汤去竹茹、枳实、大枣。方中半夏、橘红以陈久者良,故以“二陈”名之。原书载其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而脾胃不和”。本方既是治疗痰湿的主要方剂,又是调理中焦之圣剂,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案1:患者温某,女性,74岁,因气促胸闷一月余。患者于一月余前出现气促胸闷症状,查房症见:患者神情,精神一般,胸闷气促较前好转,无胸痛,偶发心慌心悸,咳嗽痰多,痰色白黏腻。纳眠一般,大便正常,小便少,舌暗红,苔白腻,脉滑。查体:神清,查体合作,胸廓形态呈现桶状,叩诊清音,双肺干湿性罗音,心界不大,心率72次/分,心律失常,二尖瓣听诊区偶有杂音。诊断:喘证-痰浊阻肺。处方:二陈汤加白芥子15 莱菔子15 紫苏子15 神曲15
麦芽15 葶苈子15 太子参15 淮山15 浙贝15 射干15 桔梗10 荆芥10七剂,水煎服,日一剂。患者经治疗后,气促胸闷症状较前减轻,胃纳及睡眠较前有所改善,咳嗽咯痰症状较前有所减轻。
按:该例患者属喘证范畴,中医学认为,咳喘痰多者属喘嗽范畴,多因外邪侵袭,肺气郁阴发热,肺热熏蒸,炼液为痰,痰阻肺络,壅塞气道,致肺气上逆;且脾常不足,输布运化失职,水液停聚而成痰,痰阻气道,升降失常,从而出现发热、咳嗽阵作、喉间痰鸣、咳逆喘急泛吐,苔薄白腻、脉细滑等症。三子养亲汤降气快膈、化痰消食,二陈汤健脾消痰,辅以葶苈子利咽开肺,射干入肺经以宣解肺卫之邪热,诸药合用,清宣开闭、健脾化痰。只要辩证准确,就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案2:患者梁某,女性,54岁,患者于一月前出现头晕、颈痛,现至门诊就诊,症见:头晕,颈部疼痛,发作时恶心欲呕,天旋地转感,无耳鸣耳聋,偶有胸闷心悸,平素胃脘部隐痛不适,时有反酸嗳气,胃纳、睡眠一般,二便正常。2016-4-8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颈椎DR提示:C4、5椎体前缘见轻度骨赘增生改变,C3-5双侧椎间孔变小,项韧带钙化。诊断:眩晕-痰浊上蒙。处方:二陈汤加车前草15 丹皮10 黄连12 白豆蔻12 山栀10 神曲15 麦芽15 柴胡10 鸡内金10 厚朴10 白术10 天麻15七剂,水煎服日一剂。复诊:患者经治疗后,头晕症状较前缓解,嗳气吞酸症状较前缓解,胃纳睡眠较前可。
按:对眩晕发生原因及其治疗,历代医籍论述颇多,《丹溪心法·头眩》则主于痰,认为“无痰不作眩”,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临床上因痰浊引起的病人多见眩晕,动则加剧,神疲懒言,心悸失眠,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饮食减少,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或滑等。现代西医认为,眩晕与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等以及某些脑部疾患有关。
李师在临证上除肺系疾病及眩晕外遇到一些内科杂病属痰证者亦用二陈汤加减,如有一痤疮女性患者,用二陈汤加防风、荆芥、水牛角、赤芍、丹皮、知母、黄柏、地肤子、车前草、白鲜皮、生地黄等药物治疗,7剂则愈,患者对其疗效表示惊喜。二陈汤临床疗效确切,从痰论治,调和脾胃,可以解决临床上的很多难题。应从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之法,合理地运用二陈汤,可以充分发挥其药物治疗学意义,提高其对疾病治疗的准确性、深度性和全面性,尤其是某些疑难病症和代谢紊乱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