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强主任医师四逆散临床应用心得
四逆散出自来张仲景的《伤寒论》,至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是祖国医学的经典方剂;《伤寒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方在《伤寒论》中治“少阴病,四逆”。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此种“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故治宜透邪解郁,调畅气机为法。
案1:患者廖某,男性,58岁,患者一周前不明诱因下出现胃脘部胀满不适症状,呃气,偶有反酸,无恶心呕吐,来门诊就诊时,症见:患者神清,精神尚可,情绪亢奋,烦躁易怒,胃脘部胀满不适,呃气,偶有反酸,无恶心呕吐,胃纳一般,睡眠较差,小便调,大便硬结。舌红苔黄,脉弦。诊断:呃逆-气机郁滞。处方:四逆散加神曲15 台乌12 鸡内金12 太子参15麦芽15 元胡15 白豆蔻12 郁金15 吴茱萸5 车前草15 黄连12七剂,水煎服日一剂。复诊:患者经治疗后,胃脘部不适症状较前缓解,呃逆症状基本缓解,胃纳较前可,整体状况较前可。
按:产生呃逆的主要病机为胃气上逆动膈。该例患者除呃逆常见症状外,尚兼情绪亢奋,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症属气机郁滞,根据李师的学术思想考虑,脾胃与肝胆密切相关, 脾胃的升降出入赖肝胆春升之气的生发疏泄 ,才能生生不已。本症选取四逆散做主方进行加减,四逆散中柴芍治肝, 枳甘治脾,同时, 白芍配炙甘草可以缓急止痛,结合岭南脾胃疾病病因多与湿困有关的地域特色 ,方中加入神曲、麦芽、鸡内金消食化滞,台乌、郁金、吴茱萸既可温中和胃,入肝经可配合元胡加强理气止痛之功,太子参、白豆蔻理气化湿,舌红苔黄为气郁化热之象,加入黄连清中焦之热、车前子清热利湿,引热下行,主要合用达到疏肝利胆、调畅气机、调理脾胃之效。
案2:患者朱某,女性,89岁。患者胃纳差,胃脘部不适,为隐痛,饱食后症状明显,矢气后稍缓解,舌淡苔薄黄脉滑。诊断:胃脘痛-食滞胃脘。处方:四逆散加藿香15g 白扣12g 佩兰12g 神曲15g 麦芽15g 内金12g 山楂15g 吴茱萸2g 川连12g 党参15g 淮山15g车前草15g 虎杖12g 黄精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服。1周后复诊症状好转,继续服药7剂后痊愈。
案3:患者江某,女性,41岁。症见:胃脘部痞闷,嗳气吞酸,无恶心呕吐,揉之痛减,舌淡苔薄黄脉滑。诊断:胃脘痛-食滞胃脘。处方:四逆散加藿香15g 苏梗12g 白扣12g 吴茱萸2g 川连12g 神曲15g 麦芽15g 内金10g 厚朴12g 太子参15g 元胡15g 枳壳12g虎杖12g 七剂,水煎服日一剂。服7剂后痊愈,无复诊。
按:案2及案3都是胃脘痛,症属食滞胃脘;李师选择使用四逆散为主方透邪解郁,调畅气机。两者都在方中加入了藿香化湿和中,并加虎杖清热解毒,因食滞胃脘会淤积化热;皆用吴茱萸引药入肝经,行气止痛。只案2患者年龄较大,在行气止痛的同时也加入了党参、淮山健脾益气,加黄精补气养阴,诸药合用,疾病得除。
总结:
四逆散方证原为伤寒邪入少阴,阳气内郁,气机不畅而设,属少阴病的特殊证情。该方柴胡升散,白芍内敛,枳实下气,炙甘草调和诸药,合为调畅气之升降出入;故其功效应为调畅气机,透达郁阳。至于疏肝解郁之说,实乃金元之后药物归经理论逐渐形成而产生的,为后世的发展。其主治症状固然很多,但“四逆”为其最主要、明显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