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肇庆医学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名医风采   >   省名中医工作室   >   正文

李力强名中医心得体会——运用《伤寒论》指导临床治疗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9-22   访问次数:

李力强主任医师运用《伤寒论》指导临床治疗

《伤寒论》是一部论述多种外感病的专书,总结了汉末以前的医疗经验,在《内经》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把古代的脏腑、经络和病因学说,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创立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的辩证指导,并运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治疗方法,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了。书中所载方剂法度严谨,崇实黜虚,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伤寒论》,结合自己20余年中医体会,对中医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小有收获,总结如下。

1.掌握病机,知常达变

《伤寒论》文句精炼,系统性很强,文义每相印证。从全书看,各章节既有独立性,又有其连贯性。不少条文举证而略方或举方而省证;亦有对不同的病证从同一角度立法处方。因此,去领会条文的正面意义外,还须从条文的反面、侧面和前后有关的条文互相对照,以方测证,以证测方,完整地掌握和用药规律而对其精神实质有更新的认识。由于疾病的传变是由体质的强弱、病邪的轻重和治疗的是否得当等多方面因素决定,所以仲景文中除了从正邪消长的情况分析六经传变外,还经常举出误治、失治的变证进行讨论。这种逻辑推理的形式,提示后人要懂得举一反三,要通过独立思考由此及彼、知常达变而融汇贯通。同时,也指出了六经传变规律,既不可以日数拘,亦不可以顺序拘,而必定以症候及病机为依据。

2.合方治疑难杂症

疾病千差万别,许多临床疾病很难将其归于某一经、某一类病证。目前临床上所见疾病以多部位、多脏腑合并发病,治疗上选择某一经未免有失偏颇。《伤寒论》中太阳病脉证并治篇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等都当用合方来治疗,如果单用书中所载,难以满足临床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做到知常达变。例如笔者临床上一个患者表现为胸闷、心悸、胸中闷而不通,舌红,苔白,脉结代。在治疗上用炙甘草汤合小陷胸汤。合方治疗疑难可以说是笔者在学习经典应用于临床的一大收获,是后人对《伤寒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补充,使其更加符合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需要。

3.辩证施治,治病求本

中医的精髓是“辩证论治”,然而《伤寒论》通篇无此四字,但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短短12个字,道出了中医几千年来的精髓,治病求本更是贯穿中医文化的始终。如小柴胡汤证中有很多兼症,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均可用小柴胡汤治疗。这些兼症虽多,但只要是少阳枢机不利引起者,均可用和枢机、解郁结的小柴胡汤治疗。此外,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也是建立在治病求本的基础上。要想在临床上灵活运用,更需要我们辩证准确,抓住疾病的本质,才能收到奇效。

病案举例:2015年治疗一女性患者,65岁,2013年开始出现心悸、胸闷,双下肢疼痛,反复发作,伴尿少,曾到广州某医院治疗,诊断为肾性高血压病,踝、膝关节炎,经治疗后好转出院,一年停药后双下肢疼痛出现,逐渐加重,就诊时患者头晕,心悸,自觉双下肢关节痛,小便量少,双下肢轻度浮肿,舌淡,脉细弱。经辩证为脾肾亏虚,与参苓白术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3周后病愈。随诊多年未复发。经分析辩证为脾肾亏虚,中气受损,运化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不足,无力濡养五脏,五脏功能失调致水液潴留,筋脉失养,关节失利,肾虚致清阳不升而发头晕等。本病例告诉我们,只要牢牢抓住辩证施治、治病求本的中医原则,采用中医药治疗疾病在临床上必将前景光明。

临床疾病万变不离其宗,学习《伤寒论》要学习其六经辩证的方法,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指导临床。《伤寒论》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著作,难免跟现代临床有脱节之处,所以我们在学习经典著作时要注意到这一点。然后紧密联系临床,不断发展它、完善它,便可以让中医药的瑰宝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办公地址: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正西路93号   电话:0758-2109638

邮箱:b2109638@163.com

  粤公网安备441202020000073号  粤ICP备05084249号
       信息管理:第二附属医院   网站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Copyright2024-2025 肇庆医学院  版权所有